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的结构
笔记本电脑内部结构不同于台式机,受机体大小以及组件搭配上的不同,其结构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品牌同一个系列里面,都会因为结构上的改进也有所差别。不同于台式机所有的组件从主板到PCI扩展卡,到机箱,都有一个行业的标准,各个生产台式机硬件厂商的研发工作都会在一个行业的通用标准下进行,以致除了在外观上各自发挥赋予自己企业产品的特色外,其内部结构标准制约下都是几乎是同一种结构。正因为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结构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在结构上都是各有特色,可是谁优谁劣,都是各有各的说法,下面分析笔记本电脑主机里面几个主要的硬件,从消费使用的角度来看待各种结构设计的特点。
处理器
首先,从CPU的封装说起。主要是看一下笔记本的CPU有哪些封装,因为每一种封装都会有不同的集成到主板上的方式,这往往能决定一个本子的整体厚度。先介绍一下历来有过的一些封装,然后再来看看现在一些迅驰会采用几种封装,在介绍CPU封装的同时,还可以看一下CPU的集成到主板上的方式:
1、TCP封装
这种封装多用在MMX处理器,也是早期的一种封装,采用这种封装的MMX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并不是很大,所以笔记本电脑里面,一般不会采用风扇来进行散热,单独使用一块散热金属块。超薄笔记本电脑采用这种封装的处理器比较多。
2、BGA封装
BGA封装因为拆除这类BGA封闭的芯片需要用到专门的设备,而且有一个成功率在里面。这种封装的处理器有Celeron与PentiumIII。
3、MobileModule封装
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
这种模块式的封装,在前面几种处理器都有采用,MMX、Pentium2、Celeron、Pentium3处理都有采用这种封装,多用在全内置的机型里面,因为独立出模块出来,可以叠加在主板之上,减少水平上的尺寸,另外可以简约主板上的设计。模块化的封装以上两种类型只是其连接到主板的接口上的不同,一种为卡口插座,后面一种为针脚插座。
4、Mini-Cartridge封装
这种封装比较少见,只有在PentiumII处理器有采用过,多用在12寸的全内置内型里面。
5、MicroPGA
到了后期的P2与P3处理器时代,就过渡到了这种PGA封装。在笔记本电脑里面,可以有集成在主板上面的,也会有采用插座方式插到主板上,可以进行同类封装的处理器升级。
6、MicroFCPGA
这是从P3后期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沿用的封装了,包括现在的Pentium-M处理器。从MobileP3到P4-M。
在各种笔记本电脑里面,其集成到主板的方式有Socket478针脚的插座和内置到主板上面。采用Socket478插座的一般多为光驱内置机型,而超薄机型也会采用不可拆卸的焊接在主板上面,以减少整体的厚度,但这两者之间不是绝对。比如在ACER800与厦新V7,都采用Socket478插座,而在SONYZ1里面却采用了直接焊接到主板上面的方式。
液晶屏是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具体结构是由那些组成的?
液晶面板主要由以下八大部分组成:
1、背光源(或背光模组):
由于液晶分子自身是无法发光的,因此若想出现画面,液晶屏需要专门的发光源来提供光线,然后经过液晶分子的偏转来产生不同的颜色。而背光源起到的就是提供光能的作用。
2、上下层两个偏光片:
偏光片的作用是让光线从单方向通过。
3、上层和下层两块玻璃基板:
玻璃基板不仅仅是两块玻璃那么简单,其内侧具有沟槽结构,并附着配向膜,可以让液晶分子沿着沟槽整齐的排列。在上、下两层玻璃两侧会贴有TFT薄膜晶体管和彩色滤光片。
4、ITO透明导电层:
其作用是提供导电通路,分为像素电极(P级)和公共电极(M级)。
5、薄膜晶体管(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TFT):
经常说的TFT-LCD,其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薄膜晶体管,它的作用类似于开关,TFT能够控制IC控制电路上的信号电压,并将其输送到液晶分子中,决定液晶分子偏转的角度大小,因此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
6、液晶分子层:
其是改变光线偏光状态最重要的元素,通过电力和弹性力共同决定其排列和偏光状态。
7、彩色滤光片:
通过液晶分子偏转的光线只能显示不同的灰阶,但是不能提供红、绿、蓝(RGB)三原色,而彩色滤光片则由RGB三种过滤片组成,通过三者混喝调节各个颜色与亮度。液晶面板中每一个像素由红、绿、蓝3个点构成,每种颜色的点各自拥有不同的灰阶变化。
8、框胶;
其就是让液晶面板中上下两层玻璃基板能够牢固的黏在一起,并将整个内部系统与外接“隔绝”,防止灰尘进入影响色彩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液晶屏
电脑显示器的的原理是什么?
CRT显示屏】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一直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显示器是一种复杂的设备,其扩展性和可靠性也十分惊人,在这一方面,电子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任何机械都会有磨损,唯有用电子元件才能延长寿命,甚至能适应数千小时的工作。电子枪是显像管的核心,它发出的电子束击中光敏材料(荧光屏),刺激荧光粉就能产生图像。实际上,电子枪和大体积、功率强劲的二极管没有什么区别,其原理也适用于电视机和示波器。
1、生成图像
CRT分为几个部分:DeflectionCoil(偏转线圈)用于电子枪发射器的定位,它能够产生一个强磁场,通过改变强度来移动电子枪。线圈偏转的角度有限,当电子束传播到一个平坦的表面时,能量会轻微地偏移目标,仅有部分荧光粉被击中,四边的图像都会产生弯曲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显示器生产厂把显像管制造成球形,让荧光粉充分地接受到能量,缺点是屏幕将变得弯曲。电子束射击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过程称为刷新,不断重复地刷新能保持图像的持续性。
2、混合颜色
旧式的显示器只有单一的电子枪,仅能产生黑白两种颜色,即是传说中的MonochromeMonitor(单色显示器)。新一代显示器有三只电子枪,每个电子枪都有独立的偏转线圈,分别发出RGB(Red、Blue、Green,红、蓝、绿)三束光线,混合光线可以产生1600万种颜色,或者说真彩色。某些显示器能用一个电子枪发出三束光线,经过混合亦能生成其它颜色。生成彩色图像电子枪要扫描屏幕三次,其过程比黑白图像复杂得多。
3、回转变压器(FlybackTransformer)
回转变压器类似发动机点火线圈,在特定时间发出一个低能量信号给回转磁线圈,并生成磁场。当低能量源关闭后,磁线圈的能量转移到高能量输出中,最后传到电子枪发出电子束。依照CRT尺寸的不同,产生的能量也各有差异,通常在10000伏至50000伏之间。当电子枪完成一条线的扫描后,回转变压器会放出能量,关闭电子枪并消去磁场,强制光束发到屏幕的其它位置,就能画出下一条线。在显示器开启时,不要直接触摸CRT,它带有上万伏的电压,你会被击伤并导致死亡。
4、垂直和水平同步
垂直和水平是CRT中两个基本的同步信号,水平同步信号决定了CRT画出一条横越屏幕线的时间,垂直同步信号决定了CRT从屏幕顶部画到底部,再返回原始位置的时间,垂直同步也可以称为刷新率。显卡把这两个参数提供给显示器,显示器用它们来驱动内部振荡电路,确定显示器与当前显卡的设置相同。标准电视机的水平同步信号=512线×30帧/秒=15.75kHz,显示器的水平同步信号可任意调节,幅度在15.75kHz-95Khz之间。把水平同步信号反转能够得出扫描一条线的时间,即1/17.75Khz=63.5微秒。在垂直折回脉冲使电子枪关闭后,电子枪会返回原来位置,电视机扫描一帧图像要返回525次。因为CRT的频繁开关和扫描切换,在屏幕上实际表现出来的线数比525要少一些,约为428-399条线。
5、交错和非交错
显示器表现的是静态画面,并以连续的画面来组成动画,由于电脑画面是随机的,无法预先录制,在玩3D游戏时就会感到画面的过渡出现停顿感。为了追求显示画面的速度,需要采用的二种不同扫描方式。电视机采用的是交错(Interlace)扫描,机器本身刷新速度不足,每一帧都要刷新两次,由于人眼的视觉暂停原理,会感到画面是连续播入的,缺点是人眼能发现两次刷新的不同,感到屏幕有闪烁,长时间观看容易使眼睛疲劳。显示器的隔行扫描与之相近,但有少许不同。电视机能稳定运行在30Hz,或30帧/秒,但早期CRT并不能保持刷新率不变,磁偏转线圈常常影响着电子束的发射,有时还会减弱电子束,以及荧光粉的发热时间的限制,导致上半部分屏幕比下半部分屏幕更亮,所以我们不能再沿用电视机的技术,必须有所突破。后来,人们采用了分线刷新的方法,第一次扫奇数行、第二次扫偶数行,缺点是每做一样工作要刷新两个周期,显示器的反应较慢,当然,画面闪烁是少不了的。不过,也因此而增加了显示器的刷新速度,以30fps的频率实现60fps图像亦变为可能,避免了显像管负荷过重而烧毁。幸运的是,在荧光粉发热时间和稳定性增加,以及电子枪得到重大改进的今天,上述发生早期CRT应用的问题亦不复再现。
6、金属隔板技术
点状阴罩(ShadowMasks)指电子枪和荧光屏之间放置一个金属隔板,上面有许多小洞让电子通过。其作用是防止一个荧光点加热时传导到附近的点,分离显示器的色彩。在阴罩技术方面,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如何使用更薄的金属来制造隔板,并缩小点与点之间的位置(DotPitch,点距),让它与屏幕上的点一一对应;二是如何修正电子束的颜色,让它更符合要求。
阴罩的主要缺点是金属板会随着能量的变化而产生弯曲,特别是在高亮度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战胜阴罩的阻抗,弯曲会更加严重。金属板变形使电子束偏离原定目标,显示的画面会模糊不清。为此,人们只好不断寻找合适制造阴罩的金属,目前效果最好的是INVAR(不胀铜),它是镍/铁合金,膨胀率几乎为零。阴罩的第二个缺点是屏幕弯曲会产生刺眼的眩光,用AGC(AntiGlareCoatings,防眩光涂层)能解决这个问题。
ApertureGrills(栅条式金属板)的原理和阴罩差不多,只是圆孔换成了垂直的栅条,增加了电子束的穿透率。由于栅条是垂直的,可以使用柱面显像管,在垂直方向实现完全平面。缺点是金属板过热会导致栅条间隔变小,显示图像模糊。除此之外,栅条的微小振动也会导致画面颤抖。Sony的Trinitron(特丽珑)采用了两条水平金属线来固定栅条的位置,虽然在高亮度时可以见到约隐约现的金属线,但并不影响画面的完整。
slotmask(槽状阴罩)是NEC和Panasonic开发的新技术,它结合了传统阴罩和栅条金属板的优点,以重直长方形栅条代替了旧式的圆点,增加了电子束的穿透率。不过,它仍然无法避免金属板的变形,唯有沿用原有的球状显像管。另外,槽的形状还要尽量接近电子束的外形,防止荧光粉受到过多的能量照射。
【LCD显示屏】
(一)液晶的物理特性
液晶的物理特性是:当通电时导通,排列变的有秩序,使光线容易通过;不通电时排列混乱,阻止光线通过。让液晶如闸门般地阻隔或让光线穿透。从技术上简单地说,液晶面板包含了两片相当精致的无钠玻璃素材,称为Substrates,中间夹著一层液晶。当光束通过这层液晶时,液晶本身会排排站立或扭转呈不规则状,因而阻隔或使光束顺利通过。大多数液晶都属于有机复合物,由长棒状的分子构成。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棒状分子的长轴大致平行。将液晶倒入一个经精良加工的开槽平面,液晶分子会顺着槽排列,所以假如那些槽非常平行,则各分子也是完全平行的。
(二)单色液晶显示器的原理
LCD技术是把液晶灌入两个列有细槽的平面之间。这两个平面上的槽互相垂直(相交成90度)。也就是说,若一个平面上的分子南北向排列,则另一平面上的分子东西向排列,而位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分子被强迫进入一种90度扭转的状态。由于光线顺着分子的排列方向传播,所以光线经过液晶时也被扭转90度。但当液晶上加一个电压时,分子便会重新垂直排列,使光线能直射出去,而不发生任何扭转。
LCD是依赖极化滤光器(片)和光线本身。自然光线是朝四面八方随机发散的。极化滤光器实际是一系列越来越细的平行线。这些线形成一张网,阻断不与这些线平行的所有光线。极化滤光器的线正好与第一个垂直,所以能完全阻断那些已经极化的光线。只有两个滤光器的线完全平行,或者光线本身已扭转到与第二个极化滤光器相匹配,光线才得以穿透。
LCD正是由这样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滤光器构成,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应该阻断所有试图穿透的光线。但是,由于两个滤光器之间充满了扭曲液晶,所以在光线穿出第一个滤光器后,会被液晶分子扭转90度,最后从第二个滤光器中穿出。另一方面,若为液晶加一个电压,分子又会重新排列并完全平行,使光线不再扭转,所以正好被第二个滤光器挡住。总之,加电将光线阻断,不加电则使光线射出。
然而,可以改变LCD中的液晶排列,使光线在加电时射出,而不加电时被阻断。但由于计算机屏幕几乎总是亮着的,所以只有“加电将光线阻断”的方案才能达到最省电的目的。
从液晶显示器的结构来看,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桌面系统,采用的LCD显示屏都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分层结构。LCD由两块玻璃板构成,厚约1mm,其间由包含有液晶(LC)材料的5μm均匀间隔隔开。因为液晶材料本身并不发光,所以在显示屏两边都设有作为光源的灯管,而在液晶显示屏背面有一块背光板(或称匀光板)和反光膜,背光板是由荧光物质组成的可以发射光线,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背光板发出的光线在穿过第一层偏振过滤层之后进入包含成千上万水晶液滴的液晶层。液晶层中的水晶液滴都被包含在细小的单元格结构中,一个或多个单元格构成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在玻璃板与液晶材料之间是透明的电极,电极分为行和列,在行与列的交叉点上,通过改变电压而改变液晶的旋光状态,液晶材料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个小的光阀。在液晶材料周边是控制电路部分和驱动电路部分。当LCD中的电极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就会产生扭曲,从而将穿越其中的光线进行有规则的折射,然后经过第二层过滤层的过滤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三)彩色LCD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对于笔记本电脑或者桌面型的LCD显示器需要采用的更加复杂的彩色显示器而言,还要具备专门处理彩色显示的色彩过滤层。通常,在彩色LCD面板中,每一个像素都是由三个液晶单元格构成,其中每一个单元格前面都分别有红色,绿色,或蓝色的过滤器。这样,通过不同单元格的光线就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LCD克服了CRT体积庞大、耗电和闪烁的缺点,但也同时带来了造价过高、视角不广以及彩色显示不理想等问题。CRT显示可选择一系列分辨率,而且能按屏幕要求加以调整,但LCD屏只含有固定数量的液晶单元,只能在全屏幕使用一种分辨率显示(每个单元就是一个像素)。
CRT通常有三个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流必须精确聚集,否则就得不到清晰的图像显示。但LCD不存在聚焦问题,因为每个液晶单元都是单独开关的。这正是同样一幅图在LCD屏幕上为什么如此清晰的原因。LCD也不必关心刷新频率和闪烁,液晶单元要么开,要么关,所以在40~60Hz这样的低刷新频率下显示的图像不会比75Hz下显示的图像更闪烁。不过,LCD屏的液晶单元会很容易出现暇疵。对1024×768的屏幕来说,每个像素都由三个单元构成,分别负责红、绿和蓝色的显示一所以总共约需240万个单元(1024×768×3=2359296)。很难保证所有这些单元都完好无损。最有可能的是,其中一部分己经短路(出现“亮点”),或者断路(出现“黑点”)。所以说,并不是如此高昂的显示产品并不会出现瑕疵。
LCD显示屏包含了在CRT技术中未曾用到的一些东西。为屏幕提供光源的是盘绕在其背后的荧光管。有些时候,会发现屏幕的某一部分出现异常亮的线条。也可能出现一些不雅的条纹,一幅特殊的浅色或深色图像会对相邻的显示区域造成影响。此外,一些相当精密的图案(比如经抖动处理的图像)可能在液晶显示屏上出现难看的波纹或者干扰纹。
现在,几乎所有的应用于笔记本或桌面系统的LCD都使用薄膜晶体管(TFT)激活液晶层中的单元格。TFTLCD技术能够显示更加清晰,明亮的图象。早期的LCD由于是非主动发光器件,速度低,效率差,对比度小,虽然能够显示清晰的文字,但是在快速显示图象时往往会产生阴影,影响视频的显示效果,因此,如今只被应用于需要黑白显示的掌上电脑,呼机或手机中。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LCD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目前各大LCD显示器生产商纷纷加大对LCD的研发费用,力求突破LCD的技术瓶颈,进一步加快LCD显示器的产业化进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用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
(四)应用与液晶显示器的新技术
(1)采用TFT型Active素子进行驱动
为了创造更优质画面构造,新技术采用了用独有TFT型Active素子进行驱动。大家都知道,异常复杂的液晶显示屏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液晶之外,就要算直接关系到液晶显示亮度的背光屏以及负责产生颜色的色滤光镜。在每一个液晶像素上加装上了Active素子来进行点对点控制,使得显示屏幕与全统的CRT显示屏相比有天壤之别,这种控制模式在显示的精度上,会比以往的控制方式高得多,所以就在CRT显示屏会上出现图像的品质不良,色渗以及抖动非常厉害的现象,但在加入了新技术的LCD显示屏上观看时其画面品质却是相当赏心悦目的。
(2)利用色滤光镜制作工艺创造色彩斑澜的画面
在色滤光镜本体还没被制作成型以前,就先把构成其主体的材料加以染色,之后再加以灌膜制造。这种工艺要求有非常高的制造水准。但与同其他普通的LCD显示屏相比,用这种类型的制造出来的LCD,无论在解析度,色彩特性还是使用的寿命来说,都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从而使LCD能在高分辨率环境下创造色彩斑澜的画面。
(3)低反射液晶显示技术
众所周知,外界光线对液晶显示屏幕具有非常大的干扰,一些LCD显示屏,在外界光线比较强的时候,因为它表面的玻璃板产生反射,而干扰到它的正常显示。因此在室外一些明亮的公共场所使用时其性能和可观性会大大降低。目前很多LCD显示器即使分辨率再高,其反射技术没处理好,由此对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都是不实用的。单凭一些纯粹的数据,其实是一种有偏差的去引导用户的行为。而新款的LCD显示器就采用的“低反射液晶显示屏幕”技术就是在液晶显示屏的最外层施以反射防止涂装技术(ARcoat),有了这一层涂料,液晶显示屏幕所发出的光泽感、液晶显示屏幕本身的透光率、液晶显示屏幕的分辨率、防止反射等这四个方面都但到了更好的改善。
(4)先进的“连续料界结晶矽”液晶显示方式
在一些LCD产品中,在观看动态影片的时候会出现画面的延迟现象,这是由于整个液晶显示屏幕的像素反应速度显得不足所造成的。为了提高像素反应速度,新技术的LCD采用目前最先进的SiTFT液晶显示方式,具有比旧式LCD屏快600倍的像素反应速度,效果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先进的“连续料界结晶矽”技术是利用特殊的制造方式,把原有的非结晶型透明矽电极,在以平常速率600倍的速度下进行移动,从而大大加快了液晶屏幕的像素反应速度,减少画面出现的延缓现象。
电脑屏幕是玻璃吗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1、电脑显示器表面的那层是特殊玻璃,不是普通玻璃;严格来说叫偏光片(英文缩写:PLZ),具有滤光的作用,在液晶屏工作时,内部发出的光线需要通过偏光片的滤光才能正常显示.
2、液晶显示器(LCD)英文全称为LiquidCrystalDisplay,它一种是采用了液晶控制透光度技术来实现色彩的显示器.
3、电脑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4、从液晶显示器的结构来看,无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桌面系统,采用的LCD显示屏都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分层结构。
5、LCD由两块玻璃板构成,厚约1mm,其间由包含有液晶材料的5μm均匀间隔隔开.因为液晶材料本身并不发光,所以在显示屏两边都设有作为光源的灯管,而在液晶显示屏背面有一块背光板(或称匀光板)和反光膜,背光板是由荧光物质组成的可以发射光线,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
6、背光板发出的光线在穿过一层偏振过滤层之后进入包含成千上万液晶液滴的液晶层。
7、液晶层中的液滴都被包含在细小的单元格结构中,一个或多个单元格构成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在玻璃板与液晶材料之间是透明的电极,电极分为行和列,在行与列的交叉点上,通过改变电压而改变液晶的旋光状态,液晶材料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个小的光阀。
8、在液晶材料周边是控制电路部分和驱动电路部分.当LCD中的电极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就会产生扭曲,从而将穿越其中的光线进行有规则的折射,然后经过第二层过滤层的过滤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笔记本电脑的基本构造
笔记本电脑的基本结构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CPU、内存和硬盘。
笔记本的主要组成部件:
1、外壳
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主要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笔记本电脑常见的外壳用料有:合金外壳有铝镁合金与钛合金,塑料外壳有碳纤维、聚碳酸酯PC和ABS工程塑料。
2、显示屏
显示屏是笔记本的关键硬件之一,约占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显示屏以背光源主要分为CCFL-LCD与LED-LCD。
3、处理器
处理器是笔记本电脑最核心的部件。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基本上是由4家厂商供应的:Intel、AMD、VIA和Transmeta。
4、硬盘
硬盘的性能对系统整体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硬盘一般是2.5英寸,基本上所有笔记本电脑硬盘都是可以通用的。
5、内存
笔记本电脑的内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处理器速度较慢而导致的性能下降。
6、电池
笔记本电脑配备了小型电池来维持实时时钟(在有些情况下还有CMOSRAM)的运行。笔记本电脑的便携性很好,依靠电池就可以工作。
7、内置变压器
一般笔记本电脑因为具有可携带性,所以有内置变压器,使笔记本电脑的适用范围和寿命都大大增加。
扩展资料:
笔记本电脑的关键性能:
1、cpu的能力
主流的cpu耗电量低,运算能力强(即主频高)。
2、显卡的能力
至于选择显卡与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如果是个游戏发烧友,那么选择配有中高端N卡或者A卡笔记本更合适。如果只是普通的办公娱乐,INTEL的HD集成显卡已经能满足需求。
3、发热和续航能力
这个的重要性比较容易被忽视,发热量大的笔记本在夏天要注意散热,不然会频繁重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笔记本电脑
电脑显示器零件都有什么组成的
以液晶显示器为例:
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驱动板(也叫主板):主要是用以接收、处理从外部送进来的模拟(VGA)或者数字(DVI)视频信号,并通过屏线送出信号去控制液晶屏(PANEL)正常工作。驱动板上含有MCU单元,它是液晶显示器的检测控制中心和大脑。
2、电源板:用于将90~24OV的交流电压转变为12V、5V、3V等的直流电供给显示器工作。
3、背光板(也叫高压板):用于将主板或电源板输出的12V的直流电压转变为PANEL需要的高频的1500~1800V的高压交流电,用于点亮PANEL的背光灯。电源板和背光板有时会做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电源背光二合一板。
4、液晶屏:液晶显示用模块,它是液晶显示器的核心部件,其包含液晶板和驱动电路。其中,液晶屏是液晶显示器内部最为关键的部件,它对液晶显示器的性能和价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