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主板上有几种插槽?分别是什么插槽?
一、pci-e插槽。
PCI-E插槽从外形上分为两种,一种是PCI-E16X一种是PCI-E1X。
1、PCI-E1X,用来扩展声卡,网卡,以及转接卡。
2、PCI-E16X显卡插口。
二、PCI插槽
用来扩展声卡,网卡,以及转接卡。
三、IDE插槽
用来连接IDE硬盘以及光驱,老式的硬盘光驱采用这种接口。
四、软驱插槽
目前软驱已经淘汰,主板也不会这这种插槽了
总线扩展槽
总线扩展槽是用于扩展微机功能的插槽,可用来插接各种板卡,如显卡、声卡、MODEM卡和网卡等。目前使用的板卡扩展槽主要有PCI插槽和AGP插槽等,在此之前还曾广泛应用一种ISA总线插槽,不过现已被淘汰。PCI插槽用于插接PCI总线的板卡,一般为白色的插槽,根据主板的不同,一般有3~5个PCI插槽。AGP插槽是Inter公司开发的一种图形加速接口,专门用来安装AGP显卡,速度比普通的PCI显卡要快许多。ACP插槽一般是褐色的插槽,长度比PCI插槽短一些。每块主板只有一个AGP插槽,而一些集成了显卡的主板上则没有AGP的插槽。
计算机主板上有哪些接口?
分类:电脑/网络硬件
问题描述:
计算机主板上有哪些接口?
解析:
看完就知道!
人格担保,一定可以!
主板接口基础知识
CPU与外部设备、存储器的连接和数据交换都需要通过接口设备来实现,前者被称为I/O接口,而后者则被称为存储器接口。存储器通常在CPU的同步控制下工作,接口电路比较简单;而I/O设备品种繁多,其相应的接口电路也各不相同,因此,习惯上说到接口只是指I/O接口。
一、I/0接口的概念
1、接口的分类
I/O接口的功能是负责实现CPU通过系统总线把I/O电路和外围设备联系在一起,按照电路和设备的复杂程度,I/O接口的硬件主要分为两大类:
(1)I/O接口芯片
这些芯片大都是集成电路,通过CPU输入不同的命令和参数,并控制相关的I/O电路和简单的外设作相应的操作,常见的接口芯片如定时/计数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并行接口等。
(2)I/O接口控制卡
有若干个集成电路按一定的逻辑组成为一个部件,或者直接与CPU同在主板上,或是一个插件插在系统总线插槽上。
按照接口的连接对象来分,又可以将他们分为串行接口、并行接口、键盘接口和磁盘接口等。
2、接口的功能
由于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品种繁多,几乎都采用了机电传动设备,因此,CPU在与I/O设备进行数据交换时存在以下问题:
速度不匹配:I/O设备的工作速度要比CPU慢许多,而且由于种类的不同,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也很大,例如硬盘的传输速度就要比打印机快出很多。
时序不匹配:各个I/O设备都有自己的定时控制电路,以自己的速度传输数据,无法与CPU的时序取得统一。
信息格式不匹配:不同的I/O设备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格式不同,例如可以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种;也可以分为二进制格式、ACSII编码和BCD编码等。
信息类型不匹配:不同I/O设备采用的信号类型不同,有些是数字信号,而有些是模拟信号,因此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基于以上原因,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通过接口来完成,通常接口有以下一些功能:
(1)设置数据的寄存、缓冲逻辑,以适应CPU与外设之间的速度差异,接口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芯片组成,如果芯片足够大还可以实现批量数据的传输;
(2)能够进行信息格式的转换,例如串行和并行的转换;
(3)能够协调CPU和外设两者在信息的类型和电平的差异,如电平转换驱动器、数/模或模/数转换器等;
(4)协调时序差异;
(5)地址译码和设备选择功能;
(6)设置中断和DMA控制逻辑,以保证在中断和DMA允许的情况下产生中断和DMA请求信号,并在接受到中断和DMA应答之后完成中断处理和DMA传输。
3、接口的控制方式
CPU通过接口对外设进行控制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程序查询方式
这种方式下,CPU通过I/O指令询问指定外设当前的状态,如果外设准备就绪,则进行数据的输入或输出,否则CPU等待,循环查询。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只需要少量的硬件电路即可,缺点是由于CPU的速度远远高于外设,因此通常处于等待状态,工作效率很低
(2)中断处理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CPU不再被动等待,而是可以执行其他程序,一旦外设为数据交换准备就绪,可以向CPU提出服务请求,CPU如果响应该请求,便暂时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转去执行与该请求对应的服务程序,完成后,再继续执行原来被中断的程序。
中断处理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为CPU省去了查询外设状态和等待外设就绪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还满足了外设的实时要求。但需要为每个I/O设备分配一个中断请求号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此外还需要一个中断控制器(I/O接口芯片)管理I/O设备提出的中断请求,例如设置中断屏蔽、中断请求优先级等。
此外,中断处理方式的缺点是每传送一个字符都要进行中断,启动中断控制器,还要保留和恢复现场以便能继续原程序的执行,花费的工作量很大,这样如果需要大量数据交换,系统的性能会很低。
(3)DMA(直接存储器存取)传送方式
DMA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用软件而是采用一个专门的控制器来控制内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流,无须CPU介入,大大提高CPU的工作效率。
在进行DMA数据传送之前,DMA控制器会向CPU申请总线控制权,CPU如果允许,则将控制权交出,因此,在数据交换时,总线控制权由DMA控制器掌握,在传输结束后,DMA控制器将总线控制权交还给CPU。
二、常见接口
1、并行接口
目前,计算机中的并行接口主要作为打印机端口,接口使用的不再是36针接头而是25针D形接头。所谓“并行”,是指8位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容易出错。
现在有五种常见的并口:4位、8位、半8位、EPP和ECP,大多数PC机配有4位或8位的并口,许多利用Intel386芯片组的便携机配有EPP口,支持全部IEEE1284并口规格的计算机配有ECP并口。
标准并行口4位、8位、半8位:4位口一次只能输入4位数据,但可以输出8位数据;8位口可以一次输入和输出8位数据;半8位也可以。
EPP口(增强并行口):由Intel等公司开发,允许8位双向数据传送,可以连接各种非打印机设备,如扫描仪、LAN适配器、磁盘驱动器和CDROM驱动器等。
ECP口(扩展并行口):由Microsoft、HP公司开发,能支持命令周期、数据周期和多个逻辑设备寻址,在多任务环境下可以使用DMA(直接存储器访问)。
目前几乎所有的586机的主板都集成了并行口插座,标注为Paralle1或LPT1,是一个26针的双排针插座。
2、串行接口
计算机的另一种标准接口是串行口,现在的PC机一般至少有两个串行口COM1和COM2。串行口不同于并行口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串行地传送下去。这样,虽然速度会慢一些,但传送距离较并行口更长,因此长距离的通信应使用串行口。通常COM1使用的是9针D形连接器,而COM2有些使用的是老式的DB25针连接器。
3、磁盘接口
(1)IDE接口
IDE接口也叫做ATA端口,只可以接两个容量不超过528M的硬盘驱动器,接口的成本很低,因此在386、486时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数IDE接口不支持DMA数据传送,只能使用标准的PC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数据。几乎所有的586主板上都集成了两个40针的双排针IDE接口插座,分别标注为IDE1和IDE2。
(2)EIDE接口
EIDE接口较IDE接口有了很大改进,是目前最流行的接口。首先,它所支持的外设不再是2个而是4个了,所支持的设备除了硬盘,还包括CD-ROM驱动器磁盘备份设备等。其次,EIDE标准取消了528MB的限制,代之以8GP限制。第三,EIDE有更高的数据传送速率,支持PIO模式3和模式4标准。
4、SCSI接口
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小计算机系统接口,在做图形处理和网络服务的计算机中被广泛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除了硬盘以外,SCSI接口还可以连接CD-ROM驱动器、扫描仪和打印机等,它具有以下特点:
可同时连接7个外设;
总线配置为并行8位、16位或32位;
允许最大硬盘空间为8.4GB(有些已达到9.09GB);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IDE是2MB每秒,SCSI通常可以达到5MB每秒,FASTSCSI(SCSI-2)能达到10MB每秒,最新的SCSI-3甚至能够达到40MB每秒,而EIDE最高只能达到16.6MB每秒;
成本较IDE和EIDE接口高很多,而且,SCSI接口硬盘必须和SCSI接口卡配合使用,SCSI接口卡也比IED和EIDE接口贵很多。
SCSI接口是智能化的,可以彼此通信而不增加CPU的负担。在IDE和EIDE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CPU必须介入,而SCSI设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主动作用,并能在SCSI总线内部具体执行,直至完成再通知CPU。
5、USB接口
最新的USB串行接口标准是由Microsoft、Intel、Compaq、IBM等大公司共同推出,它提供机箱外的热即插即用连接,用户在连接外设时不用再打开机箱、关闭电源,而是采用“级联”方式,每个USB设备用一个USB插头连接到一个外设的USB插座上,而其本身又提供一个USB插座给下一个USB设备使用,通过这种方式的连接,一个USB控制器可以连接多达127个外设,而每个外设间的距离可达5米。USB统一的4针圆形插头将取代机箱后的众多的串/并口(鼠标、MODEM)键盘等插头。USB能智能识别USB链上外围设备的插入或拆卸。除了能够连接键盘、鼠标等,USB还可以连接ISDN、电话系统、数字音响、打印机以及扫描仪等低速外设。
三、I/O扩展槽
I/O扩展槽即I/O信号传输的路径,是系统总线的延伸,可以插入任意的标准选件,如显示卡、解压卡、MODEM卡和声卡等。通过I/O扩展槽,CPU可对连接到该通道的所有I/O接口芯片和控制卡寻址访问,进行读写。
根据总线的类型不同,主板上的扩展槽可分为ISA、EISA、MAC、VESA和PCI几种。
(1)ISA插槽
黑色,分为8位、16位两种。16位的扩展槽可以插8位和16位的控制卡,但8位的扩展槽只能插8位卡。
(2)EISA插槽
棕色,外型、长度与16位的ISA卡一样,但深度较大,可插入ISA与EISA控制卡。
(3)VESA插槽
棕色,位于16位ISA扩展插槽的下方,与ISA插槽配合使用。
(4)PCI插槽
白色,与VESA插槽一样长,与ISA插槽平行,不需要与ISA插槽配合使用,而且只能插入PCI控制卡。由于主板的空间有限,PCI插槽要占用ISA插槽的位置
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满意!
计算机的主板上有几种插槽,分别是什么插槽?
计算机的主板上插槽有:
1.CPU插槽
CPU插槽就是插CPU的地方,这谁都知道。到目前为止分为Socket7、Socket370、Slot1和SlotA几种。其中Slot1用于PentiumⅡ、PentiumⅢ及Celeron系列。于1998年推出,现在成了最流行的插槽。
2.ISA插槽
ISA(IndustrialStandardArchitecture工业标准结构):是基于PC/AT总线的由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1987年正式确立的标准。ISA槽是一个黑色的62+36线插槽,其中62线的一段基于8位的PC总线,可以独立使用,插接8位的扩展卡,而62线与36线相加后就扩展成标准的16位ISA,插接16位的扩展卡。ISA工作频率定在8.33MHz,数据传输率为8.33MB/s。随着系统工作频率的迅速提高,其配用的扩展卡也逐渐被淘汰,现在最新的主板已开始取消ISA槽。
3.内存插槽
内存插槽当然是用来插入内存的,它也是采用金手指接触法与内存条的金手指接触。俗称为“RAMDIMM”。不同的内存,内存插槽的结构也有所区别,从外观上来看主要体现在长度上的区别。目前主要有两种内存,一种是168线的SD内存,也就是说它有168个与插槽接触点,两面各84个金手指接触点;另一种就是现在主流的DDR内存,它是184线的。因为结构及电气性能(主要是指电压)都不同,所以两者不能通用。现在大多数的主板有2—3条插槽,内存插槽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它的两边有固定耳。
4.PCI插槽
PCI(PeripheralComponentInterconnect外围部件互连):1993年Intel发表PCI2.0版,PCI开始走进主板,对应的PCI扩展槽是一条白色的与ISA平行的插槽。因为目前的主要内置板卡基本上都是采用PCI总线接口的,所以在主板当中插槽也最多。PCI有32位和64位两种,32位PCI槽124线,64位槽188线,目前常用的是32位插槽。PCI槽的时钟频率为33.3MHz,32位PCI的数据传输率为133MB/s,大大高于ISA。所以PCI问世后迅速成了扩展总线的主流,流行的扩展卡也都转移到PCI上,如显示卡、声卡、网卡、MODEM卡等等。
5.AMR插槽
AMR(Audio/ModemRiser声音/调制解调器插卡):在Intel810芯片组或VIA的MVP4、ApolloProPlus133芯片组的主板上可以发现一个很短的新型插槽,外观呈棕色一般在主板上PCI插槽附近,长度约为5厘米,这就是AMR插槽。
AMR作为AC'97规格的一部分,提供了一套全开放的工业标准,规定了AMR扩展卡可以同时支持声音及MODEM功能。采用这种设计,系统厂商可通过一个开放的、工业标准设计的插卡,用极低的成本在主板上实现音效和MODEM功能。如今也已淡出市场。
6.IDE插槽
IDE是英文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叫做“集成驱动器电子”。IDE接口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TA)制定标准,所以又称ATA接口。它只可以接两个容量不超过528MB的硬盘驱动器。IDE接口只用一根电缆将硬盘与主板连起来,因此在386、486时期非常流行。一般一块主板上有两个IDE插槽,在两个IDE接口的旁边,一般都会标注该接口的序号,如IDE1一般用来连接硬盘,而IDE2则用来连接光驱等设备。
7.AGP插槽
AGP(AcceleratedGraphicsPort加速图形端口):1996年Intel公司在PCI的基础上开发并力推的新一代局部图形总线技术,它让图形芯片与CPU或主内存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随着多媒体的深入应用,3D图形需要占用大量的显示缓存及更高的总线带宽,PCI总线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显示数据传输。于是AGP就应运而生。AGP显示卡和内存之间有一条高速的通道,它要直接使用系统内存来处理图像数据,不过宝贵的系统内存就会被占用了。AGP槽在台式机主板上是一条咖啡色的插槽。AGP接口在笔记本电脑上又成了外围接口,AGP接口只能安装AGP的显示卡。它将显示卡同主板内存芯片组直接相连,大幅提高了电脑对3D图形的处理速度。一块主板只有一个AGP插槽
电脑主板外部接口有哪些?
电脑主板外部接口有:
VGA、DVI和HDMI都是视频接口,用于连接显示器。VGA是传输模拟信号,DVI和HDMI能传输数字信号,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与DVI相比,HDMI主要优势是能够同时传输音频数据,在视频数据的传输上没有差别。另外,还有一种新兴的视频接口叫“DisplayPort”接口,简称DP接口,同样能够传输音频。
上还有一个光纤音频接口,很多朋友仅知道是光纤接口,但不知做什么用的,是否能插光纤网线?答案是否定的。该接口仅为高端音频设备传输音频信号。
e-SATA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外部接口技术标准,简单来说e-SATA就是SATA的外接式界面,拥有e-SATA接口的电脑,可以把SATA设备直接从外部连接到系统当中,而不用打开机箱,但由于e-SATA本身并不带供电,因此也需要SATA设备也需要外接电源,这样的话还是要打开机箱,因此对普通用户也没多大用处。
e-SATA上面是IEEE1394接口,IEEE1394接口最大的优势是接口带宽比较高,其在生活中应用最多是高端摄影器材,这部分应用人群本来就少;加上更多用户采用USB接口来传输储存卡上的数据。因此,对于绝大部用户来说,IEEE1394接口也很少用上。
USB2.0与e-SATA结合的USBPLUS接口,外观上比e-SATA更厚点。USBPLUS接口是爱国者2009年发布的,目的是解决e-SATA没有提供供电的缺陷。
另外,从有些主板上我们还能看到LPT并行接口(图中很长的粉红色接口)和COM串行接口(9针绿色接口)。串行接口,简称串口,也就是COM接口,是采用串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并行接口,简称并口,也就是LPT接口,是采用并行通信协议的扩展接口。这两个接口的功能基本上已经被USB所取代,普通用户没必要用到。
还有音频接口,目前主流主板集成的多声道声卡,想要打开多声道模式输出功能,必需先要正确安装音频驱动后,再加以正确设置,才能获得多声道模式输出。
电脑的主板后面都有哪些接口?
电脑主板后置接口主要是USB接口、音频输入输出接口、PS2键鼠接口、HDMI、DP、VGA、DVI等显示接口。
USB接口是最广泛使用的接口,一般可以连接键盘、鼠标、摄像头、手机、MP3、移动硬盘等,形式包括USB2.0、USB3.0(3.1、3.2等)Type-A/Type-C等。
音频接口一般连接音箱和麦克风等,显示接口连接显示器使用,部分高端主板可能还有WiFi天线接口连接无线网卡的天线,雷电3/USB4接口等。
电脑主板接口知识
CPU接口
首先是CPU接口部分,目前PC上只有Intel和AMD两个公司生产的CPU,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接口,而且同品牌CPU也有不同的接口类型。
Intel芯片组主板分为:Intel的LGA775接口;IntelLGA1366和LGA1156接口
Intel的CPU采用的是LGA775、LGA1366和LGA1156这三种接口。除了酷睿i7系列采用的是LGA1366接口,酷睿i5和i3采用的是LGA1156,市面上其他型号的CPU都是采用LGA775接口,可以说LGA775仍是主流,各种接口都不兼容。在安装CPU时,注意CPU上的一个角上有箭头,把该箭头对着图中黄色圆圈的方向装即可。
AMD芯片组主板分为:
2009年2月中,AMD发布了采用SocketAM3接口封装的PhenomIICPU和AM3接口的主板,而AM3接口相比AM2+接口最大的改进是同时提供DDR2和DDR3内存的支持。换句话说,以后推出的AM3接口CPU均兼容现有的AM2+平台,通过刷写最新主板BIOS,即可用在当前主流的AM2+主板(如AMD770、780G、790GX/FX等)上,而用户也不必担心升级问题。
AM2+接口(左)与AM3接口(右)对比
我们来比较一下AM3与AM2+两种接口的区别,上图左是SocketAM2+接口,拥有940个针脚;上图右是SocketAM3接口。红色圈的位置就是针脚不同的部分,可看到AM3比AM2+少两个针脚,也就是938针。
AMD的AM2+接口
AMD的CPU主要采用的是AM2+和AM3接口,AM2与AM2+都是940针,且AM2+向下兼容,所以现在基本没有AM2的主板了。由于针脚数目不同,SocketAM3插座没法安装SocketAM2+或更早的处理器。另一方面SocketAM3接口封装的CPU仍然可以在SocketAM2+/AM2插座上安装。因为SocketAM3在性能方面和AM2+几乎没有区别,所以目前采用真正AM3插座的主板几乎没有。
内存插槽、扩展插槽及磁盘接口:
DDR2内存插槽
DDR3内存插槽
内存规范也在不断升级,从早期的SDRAM到DDRSDRAM,发展到现在的DDR2与DDR3,每次升级接口都会有所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在外型上不容易发现,如上图第一副为DDR2,第二幅为DDR3,在外观上的区别主要是防呆接口的位置,很明显,DDR2与DDR3是不能兼容的,因为根本就插不下。内存槽有不同的颜色区分,如果要组建双通道,您必须使用同样颜色的内存插槽。
目前,DDR3正在逐渐替代DDR2的主流地位,在这新旧接替的时候,有一些主板厂商也推出了Combo主板,兼有DDR2和DDR3插槽。
主板的扩展接口,上图中蓝色的为PCI-EX16接口,目前主流的显卡都使用该接口。白色长槽为传统的PCI接口,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接口了,拥有10多年的历史,接如电视卡之类的各种各样的设备。最短的接口为PCI-EX1接口,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基于该接口的设备还不多,常见的有外置声卡。
有些主板还会提供迷你PCI-E接口,用于接无线网卡等设备
SATA2与IDE接口
横向设计的IDE接口,只是为了方便理线和插拔
SATA与IDE是存储器接口,也就是传统的硬盘与光驱的接口。现在主流的Intel主板都不提供原生的IDE接口支持,但主板厂商为照顾老用户,通过第三方芯片提供支持。新装机的用户不必考虑IDE设备了,硬盘与光驱都有SATA版本,能提供更高的性能。
SATA3接口
SATA已经成为主流的接口,取代了传统的IDE,目前主流的规范还是SATA3.0Gb/s,但已有很多高端主板开始提供最新的SATA3接口,速度达到6.0Gb/s。如上图,SATA3接口用白色与SATA2接口区分。
主板其他内部接口介绍:
4PINCPU供电接口
8PINCPU供电接口
随着CPU的功耗的升高,单靠CPU接口的供电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早在Pentium4时代就引入了一个4PIN的12V接口,给CPU提供辅助供电。在服务器平台,由于对供电要求更高,所以很早就引入更强的8PIN12V接口,而现在一些主流的主板也使用了8PINCPU供电接口,提供更大的电流,更好保证CPU的稳定性。
这就产生疑问了,一些电源只提供4PIN接口,没提供8PIN,两者能兼容吗?答案是可以的,如果电源上只有4PIN12V接口,接在8PIN的主板上是完全没问题的,该接口使用放呆设计,只有一边可以接入。另外虽然有4PIN转8PIN的转接线,但由于是同一条线路输出,转接与否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CPU风扇接口
Intel从915主板芯片就开始引入了4PIN风扇接口,比起传统的3PIN,该接口最大的改进是支持PWM温度控制,可根据CPU的温度对风扇进行调速,用户可以在BIOS设置这个温度的范围,使散热效能和风扇噪音处于一个平衡点。
机箱接线位
上图彩色的针脚位是机箱接线部分。接线时注意正负位,一般黑色/白色为负,其他颜色为正。其中PW表示电源开关,RES表示重启键,HD表示硬盘指示灯、PWR_LED表示电源灯,speak表示PC喇叭。MSG表示信息指示灯,与机箱的HD_LED相连来表现IDE,或SATA总线是否有数据通过。
24pin主板供电接口及其他
目前ATX主板的最新规范是ATX12V2.31,从ATX12V2.0开始,采用了双12V供电设计,主板的电源接口就从传统的20PIN升级为24PIN,兼容传统的20PIN电源。因为显卡的功耗越来越大,需要外接12V电源供电,为避免大功耗显卡和CPU抢电压而设计12V供电方案,多出的4PIN主要是为PCI-E显卡供电的。如果不是用大功耗显卡,只接20PIN也是没问题的。另外LPT与FDD接口基本已经淘汰,普通用户不需要用到。
前/后置接口接线处
图中的黄色接口是前/后置USB接口的接线处,在高端的主板上还提供了人性化的设计,能避免接错线而烧毁主板,一般用户在接该线时,可以参考主板说明书。两端白色的是COM口和IEEE1394接口。